昆明动物所在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HIV-1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

昆明动物研究所 2021-12-09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是HIV-1流行的重点区域,了解该区域HIV-1流行状况及跨境传播将为国家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和艾滋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数据。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郑永唐学科组自2005年始开展了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HIV-1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该地区是HIV病毒重组发生的“大熔炉”和新流行株产生的“热点地区” (Pang W et al. AIDS, 2012Zhou YH et al. AIDS Res Hum Retroviruses, 2015),并先后在该地区发现和命名了4种新的HIV-1流行重组型(Chen X et al. Virulence, 2017Hu Y et al. AIDS Res Hum Retroviruses, 2017),揭示了跨境外籍人员、长途卡车司机、静脉注射吸毒人群等在HIV-1跨境传播中的重要作用(Zhou YH et al. BMC Infect Dis, 2014Chen X et al. Virulence, 2018Chen X et al. Virol Sin, 2018)。 

  为进一步了解该区域其它国家或地区HIV-1的流行特征,郑永唐学科组对老挝首都万象某医院2011-2012年的2851名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扩增获得了61HIV-1近全长基因组序列,发现老挝流行的HIV-1亚型主要是CRF01_AE56/6191.8%)。发现一株新的HIV-1流行重组型CRF97_01B,该流行重组型以CRF01_AE为骨架,在gag-pol基因区域有B亚型的插入,这是在老挝发现和命名的第一个HIV-1流行重组型(图1A(Chen X et al. Virol Sin, 2020, 35:538-547)。该学科组还回顾性地分析了2008-2014年缅甸169名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1感染者的基因耐药特征,发现该人群HIV-1传播耐药的比例高达20.1%,且CRF01_AEBC重组型传播耐药的比例高于其它亚型(图1B(Ye M et al. Infect Drug Resist, 2020, 13:1123-1132)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内的云南省也是HIV-1流行重灾区。郑永唐学科组从云南省2014-2016年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HIV-1异性传播患者中扩增获得15HIV-1近全长基因组序列,发现并命名了2种新的HIV-1流行重组型:CRF111_01CCRF116_0108(图1C(Ye M et al, Virulence, 2021, DOI: 10.1080/21505594.2021.2010399)。为进一步分析云南省HIV-1的跨地区传播特征,该学科组从云南省盈江县和开远市310HIV-1/HCV共感染的吸毒者中扩增了HIV-1 envp17polHCV C/E2NS5B基因片段,发现该人群中存在3HIV-1流行重组型、4HIV-1独特重组型和8HCV亚型的流行,且HIV-1HCV的时空动力学传播特征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提示同时防控HIV-1HCV的重要性(图1D(Wang Y et al. BMC Infect Dis, 2021, 21:1001) 

  郑永唐课题组经过10余年的系统研究,明确了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HIV-1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我国云南省的HIV-1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以上研究得到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艾滋病亚洲区域项目、云南省科技厅等资助。   

 

  图1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HIV-1分子流行病学特征.A)老挝新鉴定的HIV-1 CRF97_01B的重组结构图;(B)缅甸HIV-1不同亚型的传播耐药比例;(C)云南省临沧市新鉴定的HIV-1 CRF111_01CCRF116_0108的系统发生树;(D)云南省HIV-1跨区域传播的最大分枝可信进化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