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杂志“老挝科考”专辑出版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唯一公开发行的高级科普杂志《人与生物圈》出版了一期题为“老挝科考”的专辑。这是继2018-2019年缅甸相关专辑后,该刊物第三次对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简称东南亚中心)有关工作深入系统的介绍。
本期专辑共刊载22篇文章,封面以“穿红腿袜”的白臀叶猴开篇,依次呈现了黄额闭壳龟和中南大羚等极度濒危物种,展现了神奇瑰丽的中南半岛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老挝也是这些极度濒危物种的主要分布区域,由于长期以来资源过度利用及保护乏力,其生物多样性面临巨大威胁。
中老两国山水相连,国界线漫长,生物和文化多样性高度相似。很多动物如大象、金钱豹、豺、黑熊、犀鸟均可不受羁绊地往来穿梭,老挝北部与西双版纳共处同一生物地理区系,二者无论是森林类型还是动植物种类的相似度都非常高。另外,少数民族成分也很相似,互相在边境线上频繁交流。因此,两国无论是从动植物分布和种群动态研究,还是从生物多样性管理和保护,或是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可开展合作。
专辑详细介绍了以东南亚中心为骨干的中老两国科研人员近年来在老挝开展的三次大规模考察工作,包括植物区系研究、兽类监测、鱼类考察、药用和可食用植物资源调查等多个方面,并呈现了新种和新记录种的发现过程。受发展条件限制,老挝目前没有完整的动植物志,仅有一些物种名录以及部分植物志和动物志出版。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合作,中老双方可获得了一大批基础数据,为进一步厘清老挝生物多样性本底提供保障,为相关保护工作提供基础数据,为“绿色一带一路”南线工作的推进提供参考。
另外,老挝山区广泛存在刀耕火种农业,近几十年来,当地社会经济变化凸显了发展和保护间的紧张关系,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转变。为此,中老资源环境合作研究中心与老挝方面开展了长达10年的研究合作,以提升老挝在水资源、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农业与减贫等方面的科研和管理能力。同时,如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等一些中国民间环保机构也陆续在老挝开展工作,将中国在环境治理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引入老挝,促进大湄公河次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科院以版纳植物园为依托,积聚院属十多家涉及生物、资源和环境的研究机构的力量,于2015年成立了东南亚中心,专门从事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与保护。随着工作局面的打开,东南亚中心与区域其他国家的合作进程加快。2017年,在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和老挝科技部部长波万坎·翁达拉的见证下,版纳植物园与老挝生物技术和生态研究所签订了合作备忘录。2018年,东南亚中心成立了老挝项目办公室。2018-2019年,东南亚中心联合老挝合作伙伴,已在老挝北部先后组织开展了三次大规模的生物多样性综合科学考察。
《人与生物圈》杂志“老挝科考”专辑封面